2025年“一带一路”农业合作研讨会在石河子大学成功举办

7月16日到18日,由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、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、石河子大学主办,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、新疆(兵团)乡村振兴研究中心、石河子大学棉花经济研究中心承办的“2025年‘一带一路’农业合作研讨会”在戈壁明珠新疆石河子市举办。

开幕式由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陈飞主持。石河子大学党委常委、副校长杨兴全教授,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副会长、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张永强教授分别致欢迎辞。杨兴全在致辞中表示,感谢各方支持并欢迎与会者。同时介绍了石河子大学是兵团高校,为“双一流”“211工程”高校,经济与管理学院历史悠久,学科布局完善。此次研讨会聚焦农业合作新问题,意义重大。他希望大家交流研讨,期待与兄弟院校合作,贡献兵团智慧,并预祝会议成功。张永强在致辞中表示,“一带一路”农业合作对共建国家实现互利共赢至关重要,新疆及兵团凭借其区位优势成为重要枢纽。同时,本次研讨会旨在推动政策协同、科技赋能、市场融合和可持续发展,为“一带一路”农业合作贡献智慧和力量。

本次研讨会紧扣“一带一路”农业合作前沿的现实与理论问题。大会特邀报告环节,五位知名专家分享了前沿洞见。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办公室主任耿大立研究员围绕“‘一带一路’农业合作的现状与思考”作报告,阐述了当前的合作现状(机制构建、投资布局、领域深化、贸易往来及减贫科技合作),指出面临地缘政治风险及外资政策收紧等挑战,存在国内市场支撑、绿色科技增长等机遇,明确聚焦国家粮食安全、科技自立自强、全球粮食安全与减贫任务,建议推进基础设施、规则标准、科技人文交流联通。

国家级社会科学领军人才、江西财经大学/兵团特聘专家周应恒教授聚焦“日本乡村振兴的实践与经验”,介绍了日本农业的基本特征,如小农格局、农地制度变化等,梳理了其现代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农业农村问题及对应的法规制度,阐述了乡村振兴的探索实践,包括农地改革、基础设施建设、兼业化发展等,还提及丘陵山区振兴措施、一村一品和六次产业化模式,总结出政府引导、分类施策、完善设施、打造特色等经验及农业现代化特征与成效。

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张雨研究员探讨“国家粮油安全新战略与新疆花生产业发展”,分析了国家粮油安全形势与挑战,强调国家对粮油安全的重视及食用油对外依存度高的问题。介绍新疆粮油发展现状、潜力及存在的问题,并给出对策。重点阐述新疆花生产业的优势、重要性、发展现状与成效,提出规划布局、政策支持等发展建议,以推动其高质量发展,助力国家粮油安全。

英国约克大学商业与社会学院贾甫教授分享“农业食品系统转型的全球趋势与‘一带一路’合作机遇”,介绍了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概念、目标、优势及关键的三流(实物流、信息流、资源流),梳理了其发展历史与面临的挑战。分析了供应链设计决策、纵向一体化与外包等内容,探讨了提高农业供应链韧性的方法,提及精益与敏捷的供应链设计,还以利乐包装为例阐述了供应链可持续实践,强调供应链管理需适应动态变化与多方协作。

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常伟教授提出“推进中国中亚农业深度合作的对策建议”,介绍了相关背景,包括第二届中国-中亚峰会阿斯塔纳宣言中农业合作内容及中亚地缘重要性。分析中亚地区农业发展状况,涉及经济、生产条件、生产方式、粮食供给等。阐述了双方农业深度合作的政治、投资、贸易、教育基础,最后提出五点建议:运用双边多边机制、建设农业生产体系、建设农产品加工体系、加大投资深化合作、共建农业生产技术体系。

大会主旨报告分别由中国国外农业经济研究会秘书长、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胡冰川研究员,以及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程广斌教授主持。

会议设立了“农产品市场与贸易”“农业可持续发展”“农业经济发展前沿”及“丝路新耕·乡村振兴研究生论坛”四个专题分会场。来自全国各地的35位学者在分会场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,进行了深入的专题报告交流。与会专家学者通过思想碰撞,有效促进了国外农业经济领域科研水平的提升,积极推动了国内外农业经济研究的交流与合作,为“一带一路”农业合作贡献了智慧与力量。

期刊对话环节气氛热烈,《中国农村经济》《中国农村观察》《社会科学研究》《世界农业》《山西农业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《安徽农业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《食物经济与管理》《新疆农垦经济》等期刊的主编和责任编辑,就刊物选稿用稿标准、成果发表要求等议题,与青年学者展开了深入交流,有效提升了青年学者的学术写作与投稿能力。

来自全国4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00余名农业经济领域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参加了本次盛会。为确保会议圆满成功,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成立了专门的会议筹备领导小组,在人力、物力上提供了全力保障。

责任编辑:钟薇依淼、李雪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