雪域高原筑天脉 攻坚克难创品牌

最蓝的天空,最白的云彩,最绿的草原,最多的野生动物是游客对这片美丽的雪域高原的评价。然而在施工人员眼里,这里高寒、低氧、大风、冰雪交织,在这里能吃下饭就是战斗力。高海拔带来的恶心、头晕等不适症状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。

中国安能一局唐山分公司青藏项目的建设者们,却在这里以年为单位驻守。在项目施工生产过程中,有人昏倒过,有人因缺氧昏迷过,有人水肿过......但他们从不畏惧,在紧张的施工生产中持续拼搏,争优创优。

“在青藏高原上进行工程施工,环境恶劣、施工难度之大也是鲜有的,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......”“在那里生存都是个大问题,别说还要施工,你还是再斟酌斟酌吧"......面对身边人的善意提醒,1982年生于内蒙包头,毕业于内蒙古科技大学,现任唐山分公司总经济师的李志鹏主动请缨,承担了这一重任,成为了青藏工程施工的领头雁。

工作中的李志鹏

初到西藏,高寒、缺氧,让人头痛欲裂,没走几步就感到呼吸困难。踏勘工地的时候,放眼望去,一片荒凉,狂风卷起石块砂砾打在脸上有如刀割一般,让人残留心底的那点坚强似乎随时要崩塌,有种想要逃离的感觉。虽然上来之前就给自己预设了各种环境恶劣的假想,可是现实比假想要残酷的多。同行的几个人只有相互鼓励,既然来了,就把心一横,咬牙也必须把使命任务完成。

项目部成立之初,头痛、失眠、呼吸困难、听力锐减、间接性的浑身无力一起向他袭来,根本无法安心工作。现场还面临着地质不明,冻土开挖等诸多施工困难,工期不等人,时间不等人,怎么打好这一仗,怎么打赢这场仗?李志鹏陷入沉思。

恶劣的施工环境

不了解施工工区地质情况,那就一个个标段跑。李志鹏强忍高原反应的折磨,坚持每天到工地,先后在沿线千余公里的线路上调查研究,深入了解了大量关于冻土、沼泽、石方地质的相关资料和当地人文历史发展历程等基本情况。有时在勘察地质线路途中,实在难受了,就吃点药缓解一下,但也从不离开工地。大伙儿见他这样,也纷纷燃起斗志,以更足的冲劲和干劲投入到工作中。

当时没有图纸,他就手绘地形图,掌握开展工作所需的第一手资料。“吃进去的是风雪,抢回来的是进度,立起来的是安能品牌。”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。由于施工战线太长,为了节省时间,车里常备馒头片和饼干,午饭基本上就在车上解决,一壶水、一包饼干是午餐常态。

每当施工生产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难题,他总是冲锋在前,充当大家的主心骨,带领大家一起查原因、解难题,直到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才罢休。面对严重的高原反应,他双耳耳膜穿孔,谷丙转氨酶达112,超正常范围70多,但他从未退缩,始终坚守在施工生产一线。进场不足半年,他以“缺氧不缺意志,海拔高斗志更高”的精神带领队伍攻坚完成600KM的线路施工,得到了业主的肯定,在业主心中留下了“特别有战斗力”的良好印象。

冰冻期间进行河流开挖

他常说公司是“大家”,只有努力让“大家”发展好,每个人的“小家”才会更牢固、更幸福。在海拔5000多米的雪域高原,别说施工生产,就连吃饭、睡觉都成了“头等大事”。在平时的生活中,他总是关心大家在高原上能否吃得饱,能否睡得好。有人觉得他身为项目经理,不应该过于关注这些小事,但是他觉得“事关员工健康的事,就都不是小事”。

施工工区一年无四季,一天有四季,一天之中可能出现狂风、暴雨、大雪、冰雹等天气,但只要设备没趴窝,他带头在工地顶风冒雪,指挥作业。大家看他辛苦让他进驾驶室,他反而把现场调度和安全员一个个拉进驾驶室吸氧、轮流休息。在雪域高原,这种战友情和兄弟爱更加质朴、浓烈,就像洁白的哈达一样,纯粹、无暇。

项目人员合影

“管好人心就是最大的资本和收益”,这是李志鹏的管理经,“把安全质量留在高原,把健康身体带回家中”,这是他对项目部员工的承诺。“人心换人心、黄土变成金”,李志鹏正是以这样实干的精神、质朴的行动、温暖的情意,在项目部凝聚起一股强大的干事创业的力量。无论条件多么艰苦,他的要求又有多么苛刻,项目部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,而这种众志成城、无坚不摧的精神和作风,正是他用心管理换来的。

目前,青藏项目已取得了阶段性成绩,但是李志鹏没有丝毫的放松,带领团队围绕“一强两增”竞赛目标努力拼搏,力争在行业领域打响安能品牌、树立安能旗帜。他和项目部人员说,“在青藏高原施工,把最难的都干过了,最苦的都吃过了,以后还怕难和苦吗?”(记者:易材杰)


责任编辑:热点新闻